相关推荐资讯









河北唐山是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摇篮和发源地。据史料记载,唐山制瓷有600余年的历史。明朝初年的移民政策为唐山带来了江淮文明,也带来了陶瓷生产技艺。早在1924年,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就诞生于唐山,1982年唐山建筑陶瓷厂的“前进牌”洗面器荣获国家质量银奖,1987年全国陶瓷行业唯一一块国家金牌落户“唐陶牌”卫生陶瓷,2002年第一件卫生陶瓷“中国驰名商标”花落唐山惠达陶瓷,中国第一件出口卫生陶瓷也从这里走向世界……唐山是我国卫生陶瓷的重要产区之一,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卫生陶瓷企业40余家,卫生陶瓷产量占全省的76%,年生产能力超过2000万件,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2000年以来年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唐山卫生陶瓷产品出口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唐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2006年共检验出口卫生陶瓷1804.3万件,货值2.13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7%和45.3%,唐山卫生陶瓷的出口额占该市各类出口陶瓷产品的绝对比重,如2007年出口卫生陶瓷价值2.158亿美元,占比57.2%。
一、唐山卫生陶瓷的历史沿革
唐山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14年唐山启新洋灰公司陶瓷车间开启了中国现代卫生陶瓷制品的先河。1924年,启新瓷厂在借鉴外国生产卫生陶瓷经验的基础上,使用部分国产原料,利用煤烧倒焰窑,生产出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为中国带来了马桶革命。这为后来唐山成为中国卫生陶瓷工业的发源地和摇篮奠定了坚实基础。解放后,唐山卫生陶瓷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虽然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全国人民以及解放军的支援下,唐山陶瓷职工在刚刚掩埋了亲人和衣食住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开始恢复建设。1976年8月29日,震后一个月,唐山陶瓷厂烧出了第一批被誉为“抗震胜利牌”卫生洁具,在全市复产企业中名列榜首。唐山陶瓷人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建起了一座新的“北方瓷都”。到1978年,唐山陶瓷工业的生产能力基本达到了震前水平。
二、改革开放促“北方瓷都”腾飞
1979年开始,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唐山陶瓷工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是年,首次研制成功卫生陶瓷台式洗面器,填补了国内空白。1980年,“唐陶” 牌卫生陶瓷被国家经委授予国家银质奖,这是全国卫生洁具行业获得的第一块国家银质奖牌。为此,唐山市政府还专门在市文化宫召开了全市庆功大会。1982年8月,“三环牌”釉面砖和“前进牌”洗面器双双获得国家银质奖章。80年代,形成了唐山陶瓷生产的一个鼎盛时期,唐山卫生陶瓷独揽国内市场的大半,蜚声国内外。
90年代,唐山陶瓷又开创了一个鼎盛时期,形成了日用瓷、卫生瓷、建筑瓷、工业特种瓷、工艺美术瓷及相关配套产品等门类齐全的陶瓷产业体系。
1991年至1997年间,唐山市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实行了大规模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工程,技术装备水平达到90年代初的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5月28日,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唐山胜利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九五”第一年的目标首战告捷,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由往年的亏损大户跻入唐山市属企业利税大户的先进行列,实现利税位居唐山市属企业第三名。1998年6月,唐山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和胜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了强强联合,组建了新的唐山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卫生陶瓷产量名列河北省第一位,卫生瓷产量居全国前列。
为进一步深化公司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唐山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决定发起设立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并申请发行A股股票。这是唐山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牌,这不仅实现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打通了一条畅通的副资渠道,为唐山陶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004年4月,唐山市政府决定,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与唐山陶瓷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分离,成为两个市属国有最大陶瓷企业。
2005年6月,由11家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企业共同发起的唐山市陶瓷协会成立,对扩大唐山陶瓷企业对外联系与交流,规范行业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产生了重要意义。
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国有卫生陶瓷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落伍了,承包的、租凭的、改制的、停产的,取而代之的是民营卫生陶瓷企业的崛起和壮大。
唐山市作为国内卫生陶瓷的主要产区,年生产能力超过2000万件。近年来,通过举办陶瓷博览会打出“中国北方瓷都”牌以及“卫生陶瓷出口基地”的筹划和建设,卫生陶瓷出口量连续几年大幅攀升。2006年唐山市卫生陶瓷产量达到2100万件,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年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35%以上,原文转载于华夏陶瓷网通过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唐山卫生陶瓷业在全国卫生陶瓷行业的地位和影响。
三、异军突起的民营卫陶企业成为“北方瓷都”的主角
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唐山国有卫生陶瓷生产企业在体制、机制、历史原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缓慢了发展脚步,至“十五”计划的五年间,国有卫生陶瓷企业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营卫生陶瓷生产企业。据初步调查,目前唐山卫生陶瓷生产企业有40余家,其中重点大中型企业近10家,如惠达、梦牌、华丽、中陶、卫陶等,其中绝大部分是民营卫生陶瓷企业。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市场竞争的需求,唐山民营卫生陶瓷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不断壮大着“北方瓷都”的金字招牌。
比如全国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企业——唐山惠达陶瓷集团,始建于1982年,年产卫生陶瓷800万件,全国卫生洁具行业首家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通过了节水型产品认证、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以及澳大利亚QAS、新加坡PSB、加拿大CSA、韩国KS、美国 UPC认证、荷兰Kiwa认证等国家认证、欧盟CE认证。产品相继进入北京奥运工程“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八个比赛和训练场馆。惠达品牌价值达31.15亿元,连续五届列居全国陶瓷行业首位。
纵观唐山卫生陶瓷业的发展,虽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产量激增价格趋低,品牌意识不强,创新能力欠佳,整体行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早已浮出水面。
四、繁荣背后的烦恼
面对全国各地陶瓷业的异军突起,唐山卫生陶瓷业如何继续自己的霸主地位,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非常现实地摆在了每一家陶瓷企业的案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唐山保持多年的一个陶瓷业第一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我国卫生陶瓷第一大生产区的名号让位于广东潮州,辉煌近百年的瓷都,就这样默默无闻地“退位”?
记得一名记者在采访唐山陶瓷的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笔者非常有同感:
当历史的时光走进21世纪的第8个年头时,却发现自己前进的道路上突然险关密布,似乎已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包围者一:国家政策,出口退税率的逐年下降,从以前的13%下调到目前的5%,已经使大部分靠出口为生的唐山各企业举步为艰。
包围者二:金融变数,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把出口企业那残存的一点点利润也吞噬进去,有人粗粗算过,从下定单开始到交货,这一个周期的人民币升值,就能使企业的利润蒸发5%。
包围者三:后起之秀,南方的佛山、潮州等新兴陶瓷基地不说,就在离河北不远的河南、山西、辽宁等省份近年也新起了一批陶瓷卫浴厂家。他们的劳动力价格更低,原料更丰富,卖价也就更低,对市场形成强大的冲击。
包围者四:原料枯竭,唐山之所以有悠久的陶瓷历史,就因为这里有优质的陶瓷原料土。但也正因为制陶瓷的历史太悠久,那有限的原料也就基本消耗殆尽,只好到外地去购买原料,产品成本的加大已成不争的事实。此外人力成本、运营成本等相关成本费用的增加,也摊薄了陶瓷企业的利润空间。重重包围下的唐山建筑卫生陶瓷业怎么发展,后劲在哪里?出路在何方?
提到的这些问题,正是唐山卫生陶瓷业亟需破解的难题。有人这样评说:唐山陶瓷之所以辉煌近百年,最初就是缘于本地陶土资源丰富且特别适于制瓷,经历了百年来的风风雨雨,这块王牌一直长盛不衰。但随着百年来大肆开掘,已消费殆尽;唐山陶瓷之所以在百年前后发制人,甚至将千年瓷都抛置身后,靠的就是一个字:新!放眼当今,各地陶瓷越来越以设计独特、工艺精湛而取胜,唐山这个曾经独领风骚,依赖中低档陶瓷制品的“瓷都”,就像红颜逝去的美女,剩下的只能是靠追忆来缅怀旧时光了。
综观唐山卫生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虽然底蕴厚重、规模庞大,但我们细细揣摩,不难发现一些不可理解的“特征”,或许会引发一些有思索价值的端倪:
一是整体优势不明显,没有形成具有规模、配套齐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陶瓷产业群落。陶瓷生产企业零星分布,生产主业较为突出,但上游产业链企业(如色釉料、化工料、模具、陶机、耐火材料等)却相当弱小且松散,与陶瓷生产主业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知名品牌一枝独秀,形单影只,除惠达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外,其他陶瓷品牌大多知名度不高,形成只有塔尖一线品牌,缺乏塔身和塔基二、三线品牌烘托的局面。而且陶瓷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品牌缺失,唐山卫生陶瓷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除惠达之外,其他卫陶企业基本上依靠贴牌生存,在国内基本上没有市场,为人作嫁,充当的“加工厂”的角色,勉强维持生产,艰辛度日。
四是对外依存度过大。由于绝大部分卫生陶瓷企业以贴牌维持生计,由此产生另一个潜在威胁——对外依存度过大。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