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成功之道

来源:鲍杰军 2010-08-08
阅读量:2219

    7月30、31日,笔者在佛山图书馆的“南风讲坛”、南海图书馆的“有为讲坛”各举行了一场公益讲座,组织者给我的题目是《企业家的成功之道》。我从不认为自己有多么成功,所以对于这样一个话题,真是有些勉为其难。尔后仔细思考了一些关于成功的话题,决定就谈谈自己对成功、对企业的成功以及企业家的成功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可喜的是,与听众的交流还是得到了比较热烈的反响。现将核心观点整理如下,与各位读者分享交流。

    什么是成功

    什么是成功呢?当我把这个问题交由听众回答时,100%的答案与我不谋而合:成功就是达成预定的目标。可见成功没有什么太深奥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过成功的经历。但对于个人而言,成功应当从两个角度来评判:一是自己认为的成功,并由此油然而生一种自我满足的幸福感,譬如生活在乡村里的老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心满意足,这应当也算是一种成功;二是别人眼中的成功,更多的是笼罩在个人身上的一层光环,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往往被认为行事高调,反之会被人认为比较低调。

    虽然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真的可以复制吗?前一阵子,凭借《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而名噪一时的所谓“打工皇帝”——唐骏,如今却已深陷于“学历门”事件之中。诚如人大教授周孝正推荐的《成功是毒药》一书中所言:“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风气、‘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笔者认为,成功难以复制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经历、环境和机遇都不一样,如果将成功者的结果设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将是非常难以实现的。所以,尽管成功的方法可以学习、借鉴,但成功却是不可复制的。其次,当今社会是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每个人预定的目标都不一样,成功的榜样一旦树立,会导致大家的目标趋同,多元价值观变成了一元价值观,破坏了价值的多元性,亦不可取。

    企业的成功不等于企业家的成功

    企业是人为的产物,企业家需求是企业产生的逻辑起点。企业家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价值取向与能力)来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实际控制人。

    企业具有三条命,法律生命、市场生命、人格生命。三者是不等同的,例如借农产品公司上市的地产公司,其市场生命已经结束,但法律生命还在延续。企业的人格生命则是从企业家角度而言的,也就是企业家控制企业的时间长度,所以说企业具有很强的人性化特征。

    什么是企业的成功?企业的成功就是企业的健康成长,包括均衡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均衡性是指企业家需求与企业同步成长,两者才能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安全性指的是避免企业发生突然死亡,如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现金流断裂等等突发事件。有效性则是避免企业失去控制权,像达能与娃哈哈之争,最后要出动政府来解决,可见控制权非常重要。因此,评价企业最重要的指标不是盈利能力,而是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而企业家首先是作为一个自然人而存在的,企业家的成功除了经营企业成功外,还包括经营家庭、人生的成功以及被社会认同等等。

    所以,企业家的成功不等于企业的成功。例如联想的柳传志,功成身退之后,面对陷入金融风暴危机的联想,毫不犹豫再次出山,许多人劝阻,柳传志只说了一句话“联想就是我的生命!”能在企业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不计名利,直至走出困境,联想和柳传志作为企业和企业家无疑都是成功的典范。 

责任编辑:赵琳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