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恋粤警示内地招商环境亟需改善

来源:陶瓷信息报 2010-03-27
阅读量:1669
    毗邻广东的另一陶瓷大省,日前又爆出由佛山前往投资陶瓷产业的企业遭遇“关门打狗”厄运的消息,虽然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并不大,虽然事态经当地政府部门高层及时制止与协调后得以平息,保护了企业的合法利益,但事件在行业内传播后,还是令众多陶业同行不寒而栗,对当地的投资环境再次产生质疑和不信任。
自从佛山陶瓷产业进行大规模转移后,前来佛山陶瓷业招商的内地政府部门可以说是“蜂拥而至”,大家无一例外地以种种优惠政策向企业抛出绣球,希望那些有意向外出投资的企业能到当地去投资办厂。事实上,以佛山为主的陶瓷企业近年来迫于当地产业整治的压力,纷纷在异地圈地建厂,这当中,江西的高安、丰城、景德镇、萍乡,湖南的衡阳、岳阳,以及辽宁法库、河南鹤壁等地收获颇丰,吸引了大批佛山陶瓷企业前去投资建厂。
 
    然而,自去年以来,佛山陶瓷企业外出圈地扩张的风向,开始悄然转变,企业更青睐于广东境内、或者毗邻广东的周边区域,如清远、高明、恩平,广西的梧州、藤县、岑溪、北流等地,虽然广东省内土地投资成本远高于其它省份,而且面临着资源枯竭、环保压力大、劳动力成本高、工厂与市场物流成本高等诸多不利因素,但企业还是宁肯在周边区域建厂也不愿北上,个中最大的原因,还是投资环境的不同,导致以佛山为主的广东陶瓷企业不愿意向中西部地区扩张、转移。
 
    事实上,在前两年的扩张、迁移高潮中,曾有数家佛山陶瓷企业先后在江西圈地而最终选择退出的案例,这些企业在投入了前期数百、甚至上千万元后抽身而退,最直截的原因就是企业与当地政府的搏弈中处于弱势地位,政府部门在招商过程中承诺的种种优惠条款不能落实或变化太快,企业对未来投入巨资建成工厂后缺乏安全感与利益保障而心生疑虑,不得不忍痛退出。也有企业在筹建过程中遭遇当地村民和群众砸烂老板坐骑、阻挠施工、破坏生产等众多恶性事件,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当地的招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作用,正应了那句“开门迎客,关门打狗”的老话,令诸多后来的投资者望而却步。
 
    以景德镇为例,景德镇是中国的千年瓷都,拥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及陶瓷生产、文化、技术、人才等诸多优势,上世纪80年代佛陶集团还曾向景德镇陶瓷厂派出生产技术人员向其取经学艺,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山却捷足先登,后来居上,成为国内最大的陶瓷产区,相反,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却是一落千丈,其全市陶瓷产业的产值甚至抵不不过佛山一家最大陶瓷企业的产值,连高安这一全新的陶瓷产区都远远超越了景德镇,个中原因,除政府部门对陶瓷产业扶持政策的差异外,投资环境的不同无疑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佛山陶瓷企业虽然面临着来自政府部门产业整治的巨大压力,但谈起广东的经济发展环境来却是赞不绝口,对政府部门放水养鱼、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高度认同,在广东的企业,极少有来自工商、税务、技监、劳动、环保等部门的“骚扰”,从而使企业能够专心经营,与内地的经济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差别,从而导致佛山陶瓷企业宁肯在前期付出高昂的投资成本,选择在广东境内或周边区域投资建厂,也不愿意外出遭受当地政府部门“小鬼”的纠缠。
 
    陶瓷产业的转移仍在继续,究竟一个产区的形成和发展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恐怕还是当地经济环境。“土壤比种子更重要”。对于产业迁移、扩张中的企业而言,良好的投资环境远比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要重要的多。(王力)
责任编辑:梁淼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