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虎年春节过后,席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用工荒,着实让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冒了一次冷汗,许多城市的用工缺口巨大。导致众多企业因订单多而提前开工,但同时却因人员短缺而开工不足。
有关人士表示,“用工荒”有说法不准确,准确地说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但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城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东省总工会主席邓维龙在回应媒体有关“民工荒”的提问时表示,广东目前没有出现“民工荒”。他认为目前广东主要是结构性的用工短缺,就是大企业不缺,中小企业缺;普工不缺,高级技工缺;长期稳定工不缺,季节性用工短缺。
而我们透视用工荒,不难发现另一面——就业难。愈演愈烈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没有、也不会因用工荒而得以缓解。如果大学生们能转变观念,多一些从基层干起的意识,多一些厚积薄发的积淀意识,用工荒或许对大学生是一个难得契机。有关专家指出,“达成最高的就业期望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基层经验与所学知识结合能更好地帮助毕业生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作为陶瓷企业,也需要在面对人才培养方面倾注力量,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陶瓷企业积极引进大学生,作为明天的人才,重点培养,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点工作之一。
21世纪什么紧宝贵——人才。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陶瓷企业有必要做适当的人才储备,积极构筑人才高地。据了解,培养一名技工最短也要半年时间,而从初级工成为高级工,一般需要八九年。一些企业生怕辛辛苦苦培训的人才被别的企业高薪挖走,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不敢培养、不愿培养员工。但全凭空降或是拿来主义,不仅让企业背负极大的风险成本和压力,更让企业发展处于极不稳定的飘摇状态。所以,对人才的培养,虽然是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责任,但也是企业必须投入的成本。
把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放在一起分析,或许更有意义。陶瓷企业需要各类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队伍,需要投入巨大的培训成本,需要不断提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下功夫,逐步提高企业在全球竞争链条上的位置,从而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机会和岗位。假如有一天,陶瓷生产中的一名普通印花工都需要大学生来担当,那大学生就业难也就不再是难事了。而眼下的结构性用工荒,意味着传统的依靠低廉成本,拼资源、拼消耗、拼人力的增长方式急需改变,倒逼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倒逼着产业的升级换代,也迫使企业更加关注劳动力的权益保护和就业环境,让务工人员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更有尊严,幸福指数更高。
用工荒和就业难,看似悖论的问题,却存在着深厚的根源,给社会,给企业都提出了十分难解的问题。破解这一难题,非一日之功,也非一己之力,但应该从现在就着手。( 唐平)
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中国陶瓷网(0757-825321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