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产区的当务之急是培育产业集群

来源:中国陶瓷网 2010-02-01
阅读量:2012
    中央近年来倡导科学发展观,提出“又快又好”的发展思路,事实上,在以GDP挂帅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当中,许多地方政府都是“快”字当头,一味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常常将“好”字放在了脑后,在“快”与“好”发生冲突的时候,“好”往往让步于“快”。这种经济发展思路与模式,毫无疑问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考核体制有关,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好”永远要比“快”更为重要。

    近年来,高安陶瓷产业迅速崛起,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短短几年时间,就聚集了170多条现代化的生产线(统计数据截止2009年底),而且还有大量的生产线正在建设当中,使高安成为近几年崛起速度最快的新型陶瓷产区。目前的高安已成为继广东清远之后最大的建陶生产聚集区,而清远近年来受环保的压力,其产能扩张速度已明显放缓,与高安的大干快上相比,相信要不了多久,高安就可能超越清远,成为全国拥有生产线最大的聚集区,当然这个概念是以工业园的范围划分的,跟泛佛山陶瓷的概念截然不同。但是,高安陶瓷工业园的迅速崛起,也不能不令人产生诸多的担忧。如同十几年前的佛山小塘、紫洞等陶瓷生产基地,那时候的小塘、紫洞,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到处都是大建生产线的场景,然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小塘、紫洞,其环境污染已非常的严重,到了政府部门不得不重拳整治的地步,许许多多的生产线由于环境验收不达标而不得不关闭、搬迁。

    社会公众常常将陶瓷产业归为“三高一低”产业,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戴上这样一顶不光彩的帽子,但陶瓷产业对资源、土地、能源的巨大消耗却是不言而喻,对环境的污染更是无法回避。曾经是全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陶瓷产区佛山,由于陶瓷产业过度聚集,导致政府部门不得不出挥起“赶走污染”的产业产业整治大棒。近年来,佛山诸多陶瓷企业在政府的铁腕整治下关门停产,甚至远走它乡,就是残酷的教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公众对环保的要求会愈来愈高,现在的高安市民,对环保的要求水平,绝对不会等同于十几年前的小塘、紫洞当地居民,虽然这两年高安新建的陶瓷厂对环保的要求显著提高,当地政府部门也对建陶产业园做出了更为严格的管理与要求,但这种要求现在看来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工业园内尘土飞扬的马路、空气中飘浮的灰尘与刺鼻的气味就是最好的证明。从现在看,这样的标准似乎并不低,其起点也远远高于当初的佛山或者清远产区,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高安陶瓷产业带来的污染将是长期的,当地政府部门在取得GDP迅猛成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

    那么有没有从一开始就避免这种压力的途径和办法呢?有。那就是对陶瓷企业的科学规划与布局。早在2007年高安陶瓷产区形成之初,对陶瓷产业布局颇有研究的欧神诺公司董事长鲍杰军就提出了“A+X的产业布局模式”,并与当时的高安市委、市政府领导有过交流,使高安新引进的陶瓷企业保持了适度分散的产业布局,避免了重蹈小塘、紫洞陶瓷聚集区的覆辙。但是,如果我们将发展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我们就不由得对高安产区产生一种担忧,恐怕十年、二十年以后,高安陶瓷产区会同样面临今天小塘、紫洞等生产基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不得不进行第二轮的迁移,如果真是那样,对于中国陶瓷产业,绝非幸事。

    对于今天的高安陶瓷产业来讲,当务之际恐怕不是那些已经圈地的外来企业按照当初的承诺建成多少条生产线,而应以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与要求,切切实实做好产区的科学规划与环境整治,高起点,严要求,让陶瓷产业在高安长远地扎下根来,同时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完善配套设施,培育成熟的产业集群,从而提高整个高安产区的市场竞争力,而不是将生产线建在哪里,就把污染带到哪里,果真那样,高安陶瓷产业将仍然摆脱不了候鸟性产业的宿命。(王力)
责任编辑:小寞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1条评论
1楼.

2010-02-01

怎么回事啊·??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