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近期,南庄市场监管所对某陶企开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揭开了陶瓷行业贴牌代工模式下质量失控的事实。
涉事陶企委托湖北某陶瓷公司生产通体大理石瓷砖,因未履行生产监督义务,导致产品吸水率不符合国家标准被查处。
贴牌生产,在各行各业都相当常见,全球知名的苹果公司就是以贴牌生产为主,也没人对其提出质疑。然而在陶瓷行业,贴牌瓷砖却不受待见,甚至“人人喊打”。
为什么?其实从以上这起案件也能看出端倪:陶瓷行业贴牌乱象频生,陶企监管不力,为逐利甚至闭眼放行,无数质量事故引发终端市场反感。
不少陶瓷人透露,国内就没有不贴牌的陶企/瓷砖品牌。
这一观点虽然过于绝对,但确实细思极恐。国内的陶瓷厂有上千家,瓷砖品牌更是成千上万个,即便不是所有陶企/瓷砖品牌都有贴牌行为,但参与贴牌的企业数量也绝对惊人。这或许就是陶瓷行业贴牌乱象频频发生的根源。
在陶瓷行业,令人反感的瓷砖贴牌行为有哪些?
知名度高的大品牌的贴牌行为被“点名”最多。陶瓷行业主流观点认为,知名品牌虽然自身在全国多个地方都建立了工厂,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依然会寻找其他工厂(也就是代工厂)帮其生产,产品主要是低端系列包括门店特价款、品牌走量款。
一般来说,这种贴牌方式相对正规且成熟,知名品牌会建立一套质量标准对代工厂进行生产监督管控,品质是在可控范围内的,但相对于品牌的中高端系列质量确实算不上有多好。
随着家装市场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挑剔,这一类“贴牌瓷砖”经常成为终端市场品牌客诉纠纷产生的源头。更重要的是,这类贴牌瓷砖的价格非常具有竞争力,严重挤压了许多中小品牌的市场,它们的瓷砖质量明明更好但却比不过一个“名牌”,这一现象令许多陶瓷人都难以接受。
另外,贴牌瓷砖质量遭受争议的情况,还包括知名品牌授权经销商生产量大且质量要求不高的工程瓷砖,这些瓷砖虽然专供某一渠道,但不可避免会流入家装市场,因为价格比正品低且品牌知名度高,对当地的瓷砖经销商和市场形成很大的冲击。
品牌授权各地经销商自己找代工厂生产渠道产品,这种授权贴牌方式极其“危险”,因为各地经销商要求不同,品牌难以实施监督管控,生产的瓷砖其品质不可控,流入市场往往会爆发各类质量问题,搞坏了品牌的市场口碑,也令陶瓷人愈发反感厌恶贴牌行为。
有陶瓷人表示,贴牌本质是为了降低成本,原料差一点,球磨目数大一些,除铁要求低一点,釉料差一点,烧成时间短一点,分级要求低一点等等,成本下来了,价格也就便宜了。
不过,这一观点只说出了陶瓷行业部分贴牌行为的目的。实际上,瓷砖品牌找代工厂贴牌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自己没有工厂,二是自己的工厂不生产部分产品,三是自己工厂生产成本高、不划算。
行业里很多小众品类、专业品牌基本都属于第一种情况——自己没有工厂,提供设计与技术标准找代工厂进行生产。这类贴牌瓷砖为原创设计,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售价不低,品质一般比较好。
第二种情况是瓷砖品牌自己的工厂因各种原因不能生产部分产品,但又必须构建完善终端产品体系,因此找代工厂贴牌生产。第三种情况就是前文所说的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品牌贴牌行为,这种行为最容易扰乱市场,是导致行业贴牌乱象频生的“罪魁祸首”。
除此以外,广东以外的瓷砖品牌到广东找工厂进行贴牌生产,这一现象在陶瓷行业也非常普遍。家装市场最近几年流行起“买瓷砖就买广东砖”的消费观念,这促使了其他产区的瓷砖品牌到广东贴牌。这类贴牌瓷砖的质量因代工厂的生产标准而有所不同,有好也有差。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以来,陶瓷行业逐渐流行起了“品牌授权”,即广东瓷砖品牌对其他产区陶企或贴牌商开发品牌授权,收取一定的授权费,其他的品牌运作全部由合作商决定,合作商可以在授权区域内开拓经销网点和工程渠道,产品自主生产销售。
对于广东瓷砖品牌来说,市场加速内卷,竞争愈发残酷,自己生产销售经营利润普遍只有3%—5%,但一旦授权出去利润翻倍10%起步,利润高还没有成本负担,何必死死攥着“无用”的品牌贴牌权不放呢?
对于其他产区陶企和贴牌商而言,利用广东品牌在家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一方面提高产品溢价、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消化自己工厂的产能,提升企业销量。
陶瓷人对“品牌授权”行为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在大环境下行、市场加剧洗牌的形式下,部分经销商和厂家进行资源重新组合,如果能够运作得好,不失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资源重组模式。也有人认为,这种合作模式存在监管黑洞,产品品质无法保证,也容易变成无底线的授权,最终透支品牌信用度。还有人认为当下陶瓷行业的趋势就是就地取材、就近代工,“品牌授权”降低经销商运输成本,提高竞争力,属于“投其所好”。
总而言之,随着陶瓷行业的瓷砖贴牌行为越来越泛滥,贴牌瓷砖风评差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行业里大部分贴牌行为都没有实行严格的生产监督,质量失控已经是事实,市场乱象频生,让许多陶瓷人愈发反感,甚至深恶痛绝。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