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砖vs其他瓷砖!南方与北方陶瓷产区的差异在哪里?

来源:中国陶瓷网 2024-06-28
阅读量:1840

“北方的宝竟是南方的草。”前段时间这个热搜话题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位东北网友斥巨资购买了一盆三角梅,向朋友炫耀说“三角梅可稀有了”。他朋友却说“南方满大街都是”。于是,他便在短视频平台向网友发问:三角梅真的在南方遍地都是吗?结果引发不少南方网友回复调侃,“可能风俗不同,我们这的三角梅没那么秃”,“呐,你的三角梅是我们这边的绿化带”......一盆三角梅掀起的一场南北之争,反映了南方和北方地区在植物种植方面巨大差异。

而当下,陶瓷行业内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就是瓷砖产地的问题,即“广东砖”与“非广东砖”的问题。

一批陶瓷人(来自广东产区厂家或经销商)认为,“广东砖就是最好的,其他产区的砖没有广东砖好,要买就买广东砖”,“买瓷砖就要选广东砖,广东砖是优质瓷砖的代名词”......

在国内的所有陶瓷产区中,以佛山为核心的广东陶瓷产区,是中国现代陶瓷产业起步最早、沉淀最久、品牌建设最成功的陶瓷产区之一,凭借囊括原料供应、瓷砖生产、产品研发、应用设计、装备制造、物流运输、人才聚集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了中国名副其实的陶瓷产业高地,而佛山更是堪称瓷砖之都。据了解,巅峰时期,广东陶瓷砖年产量占全国年产量的一半以上。

因此,在多数陶瓷人看来,相较于其他产区,广东陶瓷产区的生产技术与设备的确要领先于其他产区,瓷砖质量自然也就更好,广东砖就是高品质瓷砖的代名词。

另一批人陶瓷人(来自其他产区厂家或经销商)则表示,“广东砖质量也不一定好”,“广东砖不要再吹自己的产地了”,“买瓷砖不一定非要买广东砖,广东砖也有质量差的”......

外产区(江西、山东等地)的陶企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广东产区以外的陶瓷产区慢慢崛起,其产品的质量与广东产区产品的差距逐渐缩小,其生产设备和技术也基本上与广东产区持平。所以,他们认为广东砖已经不再存在质量优势了。

实际上,瓷砖的质量与产地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因为不同产地之间存在差异。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陶瓷产区与北方陶瓷产区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陶瓷原材料、生产工艺和生产时间上,以及受地域文化和市场需求的影响。

具体来看,南方与北方陶瓷产区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不同地区,原料不同。

不同产地使用的原料不同,所烧制出来的坯体也就不同,进而影响砖坯的白度。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和水土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瓷土等原料资源,这些原料质地细腻、白度较高。北方地区则以黏土、石英砂等为主,这些原料质地较粗,含砂量较高。

在多个网络平台上,有部分自称是陶瓷业专家的人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上教消费者根据瓷砖底坯的不同情况分析瓷砖质量的好坏。其中,部分博主教网友说只需通过看底坯的白度就能分辨瓷砖质量的好坏,以及是不是广东砖等。这导致不少消费者仅以砖坯白度来辨别瓷砖是否为广东砖,甚至以此判断瓷砖质量的好坏。很显然,这一说法是非常片面的。

从原料颜色分析,广东砖偏白,江西和夹江砖偏红,河北和山东砖偏黑,因为不同地区的土壤形成的瓷砖底坯颜色有差异。但不能单纯通过瓷砖底坯的白度判断瓷砖质量的好坏

因为原料不是决定砖坯白度和瓷砖质量的唯一因素。瓷砖烧制前需要除杂,除杂工序越细致,烧制后的瓷砖坯体会越白。有部分厂家受制于设备、工艺等因素,在原料除杂的过程中不彻底,导致瓷砖坯体呈现出灰、黑、黄等颜色。如果烧制时间足够长,窑炉温度足够高,会让瓷砖瓷化程度和硬度更高,韧性更好。

因而,原料不同,哪怕同样的工艺和流程下来,所烧制出来的砖坯白度也会不同,即使通过除杂处理,细致程度不一样,白度也就不一样

关于通过瓷砖坯体辨别瓷砖质量的问题,中陶君此前专门撰写发过一篇题为《看底坯一眼判断瓷砖好坏?这些“专家言论”带偏了整个行业》的文章内容。

第二,生产时间差异。

由于气候差异,南方与北方陶瓷产区每年的生产时间有所不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陶企的正常生产和储存受气候影响不大,生产时间相对较长,甚至可以全年进行生产。

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这种气候条件下对窑炉的保温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低温下生产损耗(设备磨损、天然气消耗)非常大,进而可能影响瓷砖的正常生产。为了应对低温,减少损耗,陶企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检查窑炉的保温棉是否严实、调整窑炉的进风口大小等,以确保窑炉温度的稳定等。所以,北方陶瓷产区陶企往往要比南方陶瓷产区陶企提前进入维修状态,停产时间也比较早。据北方陶瓷产区的一位陶企人员透露,他们每年一般只生产7个月左右。

除此外,由于北方地区在秋冬季经常受到重污染天气的影响,许多产区因此采取应急减排措施或收到当地政府要求限产停产修整的通知,其中就包括对陶企的严格管控。陶企根据绩效评定等级,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需要部分或全部停产。

例如,2022年和2023年,四川乐山和眉山市就因重污染天气启动了黄色预警,实施秋冬季错峰生产要求,C级和D级企业为主要管控对象,超80家C、D级陶企被要求停产限产。这对当地陶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一些小型或竞争力较弱的陶企退出市场,从而加速产区的洗牌。

去年年底,中国生态环境部还专门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3—2024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对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几十个城市化工企业实行限产停产措施,并要求各地研究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

根据山西晋城当时当地发布的差异化管控清单,当地共有21家陶企被纳入差异化管控,其中3家可自主减排。在需要轮停的陶企中,最早停产时间为2023年10月1日,最晚停产时间为2024年1月4日;复产时间最早为2024年2月16日,最晚为4月1日;管控时间最长的一家陶企需停产183天(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

第三,市场定位与流行品类不同。

南方与北方瓷砖市场在市场定位和产品流行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南方市场注重高端、品牌、个性化与艺术感,主要满足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需求;而北方市场更强调性价比、实用性与耐用性,更多满足的是消费者对实用性和价格的需求。

综上所述,这些差异源于南北地区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审美习惯,以及原料、气候条件、环境差异对瓷砖生产的影响,反映了不同地区在陶瓷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和优势。

责任编辑:刘思桃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